新闻稿

协康会父亲节分享会 两爸爸弃高薪厚职伴自闭儿同行

2015-06-18

 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中,持家及照顾子女的责任一般落在妈妈身上;而爸爸则因为要维持刚强形象,一般不会主动对子女作出亲昵的表现或说出关爱之情。其实,爸爸在子女的成长路上,同样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对育有发展障碍子女的家庭,父亲的支持和协助,对家庭整体的维系非常重要。

协康会於616日於辖下的粉岭家长资源中心举行「父亲节分享会」,邀请两位育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爸爸,亲身分享他们的育儿故事。林先生和刘先生本身都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为照顾患有自闭症的子女,甘愿放弃高薪厚职,陪伴子女同行这条崎岖路途。虽然收入骤减,得到的却是金钱买不到的亲子时间,孩子每一个突破,都成了他们的快乐泉源。

本来任职中学副校长的林伟邦先生,两名现年分别10岁及5岁半的儿子,均被诊断为自闭症及有自闭症倾向。大儿子思源早年有重复性行为、言语迟缓及逃避与人有眼神接触等情况,2岁时确诊有自闭症,安排入读协康会的特殊幼儿中心,现於特殊学校就读四年级;小儿子思恒现就读协康会的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并参加本会的社交小组训练。林先生与太太同为教师,执教鞭16年,早已桃李满门,却因工作繁重,错过了与儿子相处的宝贵时间,让他深感内疚;太太又因太投入照顾儿子而一度患上情绪病。为减轻太太的压力,他毅然辞去教职,转任工时较弹性的理财顾问,以照顾儿子的训练和治疗为己任,以另一形式「担起头家」。

虽然收入骤减,林先生却有另一番见解:「亲子时间是用钱也买不到的。我和太太一致认为家庭的核心并非金钱,而是一家人的快乐指数。」教导两名自闭症儿子,他从不大声责骂,而是以朋友身份跟他们一同成长。林先生笑言,照顾两个不一样的孩子,反而让他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好好控制自己的言语和情绪。看到两个儿子得到适切的服务后,情况都有显著改善,林先生决定推己及人,出任协康会「同心家长会」的主席,希望凭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为他们争取权益。

对於孩子的将来,林先生坦言不会计划太长远,在孩子未出生前,他和太太曾希望栽培孩子成为无国界医生,虽然期望与现实相差很远,但他看著孩子一天天进步,已是很大的祝福。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自食其力:「愿望虽然简单,但还要视乎社会对自闭症人士的认知和接纳,社会人士少些歧视的目光,自闭症人士及其家人便能看到远远的阳光。」

刘先生和太太均是建筑师,同样育有两名自闭症子女。儿子进彦诞生之初,夫妇二人满有期望,可惜却发觉儿子的言语发展缓慢,3岁时更被评估为自闭症。当时,刘先生和太太当时脑子空白一片,但定过神后,很快便决定要尽力找治疗方法,不再深究原因。进彦获安排於协康会的家长资源中心接受训练,刘先生更特意去学习「结构化教学法(TEACCH)」,配合中心的训练教导儿子。正因为对自闭症有了基本的认识,即使后来幼女也确诊有自闭症,夫妇二人已能坦然面对。

进彦今年已经23岁,自小参加协康会家长资源中心举办的各种活动和训练课程,并於主流小学及中学就读;最近3年,他更参加了自闭症青少年职前训练及就业计划,现已投身社会任职仓务员。刘先生20岁的幼女同样患有自闭症,早年於协康会接受早期教育及训练,现於职业训练局就读。

刘先生的育儿之路走得更崎岖,纵然儿子得到适切的训练后进步显著,却要面对另一难关 进彦13岁时患上脑肿瘤,几乎把他推向生死边缘,更要休学住院大半年及接受化疗。经此一疫,进彦明显成长了,刘生刘太更深深明白生命的丰盛不在於长短或成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和交心,他们学会不与旁人比较,压力已少了一半,更有空间去欣赏儿子的纯真和善良。

为了子女及家人的长远需要,刘先生努力钻研自然疗法,修读相关的博士课程,最终舍弃建筑师的事业,於2003年全职投身为健康顾问,并学以致用,改善女儿的食物敏感问题。

从小学至大学,刘先生夫妇都陪伴儿子读书,一起面对考试,为进彦准备笔记,深入浅出地教导。由於进彦的视觉学习能力较强,他们於57岁的成长关键期,每天为儿子写「绘本日记」,图文并茂纪录了各种训练要点,好让过后给他提点。在二人悉心教导下,进彦早年完成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互联网及多媒体工程高级文凭」课程,毕业后修读国利兹城市大学大学「多媒体及娱乐工程衔接学位」课程,更於2014年取得二级甲等荣誉学士学位。

儿时接受音乐治疗,又启发了进彦的音乐才华,他的钢琴造诣达到英国皇家学院八级(钢琴及乐理)水平,并於2015年成为香港展能艺术会的「注册艺术家」。回想子女先后被确诊有自闭症后,刘先生一度抱怨天意弄人,但后来发觉自己付出的竟得到加倍收获,伴读的快乐时光和亲情,对他来说是无价宝。

协康会深明,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爸爸在育儿方面承受不少压力,特别於20001月成立「SMART爸爸俱乐部」,提供一个平台,凝聚一班爸爸同路人互相支援,互相分享感想及交流育儿心得,有助减轻压力,亦对照顾孩子有正面帮助。俱乐部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包括:爸爸讲座及工作坊、亲子小组、夫妇和家庭活动,以及谘询热线等,欢迎育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爸爸参加,一同积极地面对挑战,跨过难关。

  • facebook
  • weibo
  • youtube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