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協康會創新模式 支援幼稚園特殊需要兒童 港大研究結果証明模式有效學童進步顯著

2015-10-26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公布研究結果,顯示60名來自十所幼稚園的特殊需要兒童,參加協康會一個先導計劃後,多方面的發展和能力均有顯著進步;而協康會創新採用的雙軌支援服務模式成效卓著,值得推薦,同時為兒童復康服務提供了明確可行的發展方向,可以惠及全港幼稚園二萬多名特殊需要兒童,大大縮減輪候時間,讓他們及早得到所需的治療和支援。

 
這項為期兩年的「幼稚園有特殊需要學童的早期介入和綜合支援計劃」於2014-15學年展開,由利希慎基金贊助。協康會採取首創的雙軌模式,即是結合以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為本的治療和訓練,及以學校為本的支援服務,為10所幼稚園共60名有特殊需要的學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務。協康會並夥拍香港大學為計劃進行成效研究,由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率領研究團隊追蹤該60名幼兒首個學年的發展和成長。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先導計劃的60位幼兒,在計劃開始時各方面的能力與對照組的幼兒並無顯著分別,經過一個學年後,他們在多個標準化的能力測試中,包括認知、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小肌肉、大肌肉和自我引導等方面的表現,均有顯著進步,並超越那些在對照組沒有接受服務的60名幼兒,沒有接受服務的幼兒並沒有明顯進步。
 
此外,研究亦探討教師參與計劃後的效能感,結果顯示該10所幼稚園共142位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在一個學年之內有明顯的提升。而沒有參加計劃的幼稚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則沒有明顯改善。
 
林博士指出,協康會的先導計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兒提供了直接和間接的支援。直接的支援來自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治療訓練,而間接的支援則來自強化學校系統和提高教師的能力。協康會專業團隊定期到訪幼稚園,向老師們示範有效的訓練方法和課堂管理技巧,幫助學校建立全校參與的文化,照顧有學習差異的學童。該會亦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有系統的培訓課程及講座,加深他們對不同發展障礙及教學策略的認識。
 
研究報告指出,參與先導計劃的校長和教師均高度評價協康會的服務,讚揚計劃能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以至他們自己和學校系統提供專業支援。他們所觀察到的進步並不僅局限於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他們同時見證了自己和學校系統的成長和發展。其中一位參與計劃的老師在研究問卷上表示:「我們的學童可以使用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設施,就彷彿在本校增添了一所資源中心。計劃還為本校老師提供專業支援,讓我們少了很多煩惱和擔心,在教學上更大的成就感。」而參與計劃的其中一間幼稚園家長李太表示,其確診有整體發展遲緩的兒子進步明顯:「兒子經過言語治療後,能說較長的句子,可以表達較完整的意思;以往填顏色也無力,現在經職業治療後,握筆的姿勢及運筆的力度亦大有改善。」
 
協康會區域經理莫惠霞表示:「是次研究的結果令人鼓舞,本會獲得社會福利署獎券基金贊助,將服務延伸至其他幼稚園,於11月開始推行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為400名就讀於幼稚園而正輪候學前康復服務的特殊兒童,提供一個『校本專業支援』及『中心為本治療/訓練』的雙軌支援模式,期望達致學校、家庭及專業團隊三方合作,全面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童。」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公佈研究計劃成果。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公佈研究計劃成果。
協康會區域經理莫惠霞女士,認為研究計劃成果令人鼓舞,冀政府能參考,以舒緩學前特殊教育學額緊張情況。
協康會區域經理莫惠霞女士,認為研究計劃成果令人鼓舞,冀政府能參考,以舒緩學前特殊教育學額緊張情況。
善一堂安逸幼稚園麥鳳璋校長(左)及聖多馬堂幼稚園洪老師(右),認為計劃的雙軌支援模式,能彌補幼稚園的空間及設施不足,冀能延伸至其他幼稚園。
善一堂安逸幼稚園麥鳳璋校長(左)及聖多馬堂幼稚園洪老師(右),認為計劃的雙軌支援模式,能彌補幼稚園的空間及設施不足,冀能延伸至其他幼稚園。
大埔浸信會幼稚園家長李太表示,計劃能改善孩子的各項問題,短時間有很大進步。
大埔浸信會幼稚園家長李太表示,計劃能改善孩子的各項問題,短時間有很大進步。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左)、協康會總幹事曾蘭斯女士(右),向利希慎基金總裁何宗慈小姐(中)致送成效研究報告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左)、協康會總幹事曾蘭斯女士(右),向利希慎基金總裁何宗慈小姐(中)致送成效研究報告書。
家長李太、林瑞芳博士、何宗慈小姐、教育局副秘書長黃邱慧清女士、曾蘭斯女士、麥鳳璋校長、洪思恩老師。
家長李太、林瑞芳博士、何宗慈小姐、教育局副秘書長黃邱慧清女士、曾蘭斯女士、麥鳳璋校長、洪思恩老師。
  • facebook
  • weibo
  • youtube
  • email